話題_活動報導

十位傳道,為主興起發光! 2025-05-18

吳焜梁牧師談真理堂傳道人這條路

文╱顧瓊華(整理報導)

 

吳焜梁 牧師

教會增長的關鍵時刻

共同見證,一起回應上帝的呼召

    2024年8月20日早上,是台北真理堂每週二例行性的全職同工週會,也是教會首次一次性地按立十位傳道人的歷史性關鍵時刻。

2024年8月20日週會上,台北真理堂公開按立十位新任傳道。圖為四位開拓植堂負責人及他們的另一半,全家同心事奉,接受祝福禱告。

2024年12月31日年終禱告會中,吳焜梁牧師邀請弟兄姊妹一同為十位新任傳道與其家人禱告。

    這十位傳道,分別為:
(一)開拓植堂|劉俊賢(澎湖家庭關懷中心)、謝孟均(虎尾學生關懷中心)、陳健誌(台東家庭關懷中心)、秦志賢(文山家庭關懷中心)
(二)年輕世代|陳麒元(大專)、閻貴亨(青少年)、楊載新(兒童)
(三)長青族群|蔡群騰(長青)、謝龍年(香柏樹)、江海榮(香柏樹)
   

    真理堂從早期的教會事工拓展到今日多元化的服事領域,「宣教工人」一直在尋求如何回應上帝在不同世代中的呼召。此次一次性差派十位傳道人,是教會在多年牧養服事與工人培育的過程中逐步累積的成果,回應2025年宣教異象「遍地拓植,得地為業」,這樣的差派不僅是制度(system)/ 職事(ministry)上的里程碑,更是「一位傳道人就是一個教會」教會增長的巨大祝福。

    當教會公開肯定一群人的呼召與職分時,無形中是在帶領全體會眾──主工人,一起立下建造教會的文化基礎,就是:呼召是可以被認出、被培養、被差派的,鼓勵你我都可以成為緊緊抓住異象,回應上帝呼召傳道人的心意;同時,也在見證與肯定:教會增長的最佳策略就是產生傳道人,因為「每一個堂點起初都是不存在的,是因為上帝興起一個工人,日日夜夜用祂的話造就他,親自將祂放在他裡面的恩賜釋放出來,鼓勵他、陪伴他、帶領他,堂點才建立起來的。」註1一位傳道人如同一個教會,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上帝建造與帶領教會成長最重要的見證人,同時也可以成為起初最直接回應呼召的傳道人。

    本文特別訪問負責「傳道」人才培育的吳焜梁牧師,請他談談真理堂從過去到現在如何成全傳道領袖;後續,則不定期地在這個媒體平台上,邀請這十位開拓和看守不同事工領域的傳道領袖,分享他們如何領受和回應上帝的呼召,在各自事奉上為主多走一里路。(以上編按)  

 

「傳道人」角色再定義,啟動牧養職分新機制

從過去到 現今、從選召到差派

Q1:請問吳牧師,真理堂是在怎樣的契機下,有了按立十位傳道這麼突破過往經驗的作法?也想請您對照於過去,談談真理堂在傳道人培育制度上的發展軌跡。

2023年 ,牧者團隊參加新加坡華人啟發大會,聽到當地神之心教會陳少豪、曾秀萍牧師夫婦致力成全年輕世代的見證後,領受到「累代成全」的異象。牧者們就一直在思考:教會的領袖該如何被建造、被成全,而且不單只是年輕人,是各個年齡階層。在其中,我們發現「累代成全」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,就是──牧者領袖的成全。

 這些年來,我們的牧者有年歲漸長準備退休的,也有出去開拓植堂的,教會面對並且正視牧者人力數量不足,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真理堂需要更積極地去成全新的傳道領袖。

 過去真理堂在傳道人的養成上,當然也做了很多的努力。我們的信念是傳道人必須由教會帶領與試驗,從基層的角色、裝備開始訓練,而不是經由外聘或交由神學院培育產生。於是,真理堂在那時成立了實習傳道的制度,但實際從實習傳道成為牧師的人並不多。

 後來,真理堂就開始發展一個「全人關懷」的制度,全人關懷者的職分是介於牧者和行政同工之間。可是因為教會沒有賦予他「傳道」這個身分,所以他就只能被稱作是「傳道型的全人關懷」。

Q2:除了受到神之心教會、牧者老化而後繼乏人的影響和提醒,吳牧師在平常的教會生活或牧養系統中,有特別觀察到教會對「傳道人」的迫切需求嗎?   

 由於我主責的事工之一是傳道人的人才培育,因此,常常禱告要如何突破剛剛提到的那些困境。我也因生活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,而更迫切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 有一次休假我去澎湖,順道去看看劉俊賢。愛盟家庭文教基金會(吳焜梁牧師曾任執行長一職)很早以前就在澎湖租了一個場地,那時最主要是舉辦一些演講、座談、或是與婚姻家庭相關的教育課程,但一直都沒有專職人員在那個地方。後來因為有成立澎湖家庭關懷中心的呼聲,所以,2019年劉俊賢、陳晴竹夫婦就蒙召舉家前往澎湖。

 那天閒聊中,沒想到俊賢突然冒出一句話來,說:「焜梁哥!你是我們澎湖家庭關懷中心的督導!」我說:「啊,我不知道!」便進一步詢問:「你是這裡的傳道人嗎?」他說:「我不是。」他不覺得自己是傳道人,可是他實際上就是在那邊全職服事的人,這讓我有一個很深刻的反思:「如果我真的是督導的話,那我都在幹麼?」並且進一步構想:「如果我是督導的話,那我要做什麼?」

 我更清楚地看見:如果我們的同工不覺得自己是傳道人,他在那個地方,對於自己的事奉和身分就沒有認同感;而他如果沒有權柄,或他不知道自己有權柄的話,他在很多事情上就會瞻前顧後,甚至可能他也不覺得自己是那個教會實際的負責人。所幸經過這件事,我就名正言順地正式負起澎湖家庭關懷中心的督導責任。與此同時,我也看到賦予劉俊賢傳道身分對他及當地弟兄姊妹的重要性。

 從俊賢的例子,讓我想到在西海岸開拓虎尾學生關懷中心的謝孟均。在雲林當地,比孟均晚去的其他台灣信義會(簡稱總會)的牧者,都已成為傳道,而孟均在那邊卻仍被稱呼為宣教士。另外,教會呼召去台東開拓的陳健誌、文山區開拓的秦志賢,他們都已在本堂全職事奉多年,靈命與事奉也都經過試驗,也都應該賦予他們傳道的身分。

 再回到真理堂的牧養系統,同樣地,在兒童/國中/高中/大學/社青牧區中,我們需要興起年輕的傳道領袖,預備成全他們成為未來區牧的最佳人選。至於長輩方面,同樣也需要有傳道人專心關懷陪伴他們面對年老、年終、喪葬等需要。為了因應牧養羊群的需要,有了這樣的看見後,我更加積極地與其他牧者們及長執團隊禱告尋求,該如何成全並進一步促成現階段真理堂傳道領袖的養成與到位。

 

對內供應牧養×對外尋求開拓

連結總會,建立屬於真理堂的人才培育制度

Q3:無論是對內的牧養事工或對外的植堂開拓,傳道人養成制度的設立迫在眉睫,那麼在制度發展上教會怎麼回應?有特別值得學習或參考的對象或作法嗎?

 當我們重新檢視過去真理堂實習傳道的作法時,特別留意到總會(台北真理堂隸屬於台灣信義會)對傳道人的培育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歷程,就是:從實習傳道到傳道、教師,再到牧師。總會有傳道,那麼,為何真理堂不用傳道呢?因為過去牧者討論後,認為「傳道人直接叫牧師,不需要傳道這個職稱!」雖然,多年前真理堂曾送一些全職同工申請總會作實習傳道,但很可惜教會沒有落實督導制度專注發展他們。

 所幸,我們參考總會傳道人成全制度與作法,看見了一線曙光──一般來說,「傳道」這個職稱有兩個概念:一個是總會的傳道,一個是真理堂的傳道。「總會的傳道」需要達到總會系統內認定的一些標準,但「真理堂傳道」卻可以按照真理堂的系統認定,而總會也認同這個身分,稱之為「堂聘傳道」。

 基於以上的認知,牧者們達成共識:首先,我們決定重新回到總會培育傳道人的系統,不需要再另創新的路。我們只要把前端弄好,在實習傳道之後就跟著總會的系統去執行,並且好好地跟進、成全他們,使他們在一定的時程內完成牧者的培訓。其次,我們按照「堂聘傳道」的作法,按立符合真理堂系統的傳道。

 有了這樣的共識後,接下來牧者們向兩類同工詢問意願:

 一是,真理堂現有的全職行政同工──他們已經在長者事工或在國/高/大/兒童事工服事了一段日子,靈命和事奉有一定的身量,也看得出有一定的見證與果子,於是我們就開始給他們一年歷練的時間,鼓勵他們:尋求上帝全職傳道人的呼召,教會也會察驗是否呼召他們成為真理堂的傳道?

 另一是,差派出去「遍地拓植」的同工──他們都清楚蒙召出去開拓植堂,教會也差派他們出去開拓,已是當地的權柄或已成為當地教會的領袖,我們需要給他們一個很具體的職稱,否則他們不知道如何跟當地其他教會互動,也不覺得自己是負責這個教會的傳道人。

 我們也同樣詢問他們:你們要有全職傳道人的呼召嗎?願不願意以一年的時間來尋求確認?第一,他們自己確認有沒有呼召;第二,是由教會確認他們是有呼召的。剛開始我們詢問了將近快二十位的同工,再以一整年的時間試驗他們,最後確定成全十位傳道。

在這裡要澄清一下:上帝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呼召,只是全職傳道人的呼召──除了要有個人主觀的蒙召,也需要有教會客觀的呼召,相互印證上帝的呼召。因此不是說,培育成為傳道的人才算是成功,反之就是不成功,教會更重要的責任,是要成全每個人都可以走在上帝的異象與呼召裡,才算是真正的成功。

Q4:這樣的制度發展下,教會對傳道人有什麼樣的期許或新的看見?

 教會已逐步地建立一個較為有序的制度流程,從真理裝備、事奉歷練、呼召辨識、小組帶領、實習牧養、家人支持,到最後的傳道人認證與差派。這個制度雖仍在精進摸索當中,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──鼓勵弟兄姊妹不僅在神學裝備、思辨能力上預備好自己,也學習提升成長為靈命健康成熟、熱情忠心又有信心的人,最後成為被上帝選召、被教會差派、勇敢承擔傳福音使命的傳道領袖。這樣的人才培訓可以幫助佈道 / 宣教團隊看見「傳道人的價值」,更幫助正在探索呼召的年輕世代知道他們未曾被遺忘,他們其實是教會寄予厚望、備受矚目正在興起的今日領袖!

 這十位傳道基本上都是牧者,當教會設立他們的傳道職分以後,我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身量都成長了!還不到一年的時間,他們的信心、話語的分享還有很多判斷力、協調力、承擔力和傳承力,都有顯著的改變。教會對他們的期許是,每個人都能訂出個人成長的目標,將來也可以成全更多人成為牧者,將所結的果子歸榮耀與上帝。

 

30歲以下,年輕傳道人的第一步培訓計畫

「為主當兵計畫」第一年開跑!

 

為主當兵計畫說明簡章,幫助真理堂30歲以下的年輕人清楚使命異象,成為職場、家庭、堂會的門徒。

青年E.A.C.H.I.為主當兵計畫內容包含:Evangelicalism 內化福音、Ability 得著能力、Compassion 持守憐憫、Habit 建立習慣、International 接軌國際。

Q5:最後,請問吳牧師:教會從去年就開始推廣並進行「為主當兵計畫」,這個福音工人的培訓計畫是否就是邁向傳道人的第一步?

 從累代成全的角度來看,真理堂有一個培育新一代傳道人的新機制和新願景:未來我們希望能全力地發展30歲以下的年輕人。
    自去年起,「為主當兵」拿細耳人計畫已經起跑,期待真理堂每一個從學校畢業的孩子,都可以有一年的時間,願意全然奉獻給上帝──由教會支持他們的生活費,幫他們安排去外地或海外體驗宣教與服務,並且給他們很具體的服事角色和平台,當然其中很關鍵的是,確保每個年輕人有足夠的督導和成全他們的教練機制。
    2024年第一年試辦,為主當兵計畫主要目標是,希望培育年輕人能夠回到職場去,好好在職場成為職場宣教士,好好建立基督化家庭;這是我們更大的目標,而不是把人留在堂會裡面。但對教會來講,我們期待這會慢慢成為一個年輕人想要當傳道人的平台。(註2)目前其中有些人,可能會進入第二年的為主當兵,以全職同工的身分進入服事。但如果我們覺得他適合成為傳道人,這時候就會讓他成為「實習傳道」。而這兩年不管他是不是成為實習傳道,對他來講,都是有價值的。因為他在這邊被訓練了,被成全了!

 

劉俊賢(澎湖家庭關懷中心)
謝孟均(虎尾學生關懷中心)
陳健誌(台東家庭關懷中心)
秦志賢(文山家庭關懷中心)

   

陳麒元(大專)
閻貴亨(青少年)
楊載新(兒童)
 
蔡群騰(長青)
謝龍年(香柏樹)
江海榮(香柏樹)
 
 

 

 【註1】引用資料來源:《我們是亞西亞的希望:真理堂七十年宣教軌跡》,序文〈讀宣教歷史,成為宣教的人〉,作者楊寧亞,第4-5頁。  

【註2】更多「為主當 兵計畫」相關報導可進入參閱連結,並敬請期待7月「為主當兵計畫的第一年」話題報導。   

 

 

 

★若您是真理堂活動的參與者/策展人/同工/代禱者,歡迎您寫下在活動中的看見/觀察/感動/評論,我們將與您聯繫,一起見證上帝的美好作為。

我要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