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賴威慈(採訪撰文)
劉俊賢傳道(左)與呂理彬弟兄
「關懷印尼移工,一開始可以說是沒有感覺也沒有任何的負擔。」澎湖家庭關懷中心劉俊賢傳道直白地分享。
根據勞動部資料:截至2025年2月,台灣外籍移工人數已突破82萬人,其中產業移工佔70.33%,社福移工佔29.67%,產業移工尤以印尼籍最多。在澎湖,一波又一波來自印尼的朋友們往返於漁船和碼頭,面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移工,我們要如何關懷他們呢?
近幾年,鄰近漁港的「澎湖家庭關懷中心」,從起初的「沒有感覺或有任何領受」,到後來整個團隊起來熱情地委身,現今已接待過兩百餘位印尼移工,「愛」更落實於每一次具體關懷的行動中――本文特別採訪了劉俊賢傳道,以及負責這項關懷行動的小組長呂理彬弟兄,請他們談談這些美好的愛的接觸。(編按)
▲馬公第三漁港。
▲一開始,同工們在週日下午到碼頭邊上野餐烤肉,希望能為印尼漁工們提供一些美食的分享,更不忘常常友善地向對方問安。
▲大人小孩一起到船邊與印哥分享食物,「施比受更有福」的喜樂與平安洋溢其間。
關懷馬公漁港的印尼移工
親切接觸的開始,夜晚的星空更亮了
「你好!這個便當分享給你!」冬日裡,澎湖漁港八到九級東北季風吹襲著,忙著遞出食物的同工們,一邊抓緊帽簷抵抗寒風,一邊努力說出練習很久的印尼語,接過餐盒的是一位皮膚黝黑、牙齒顯得特別潔白的印哥(男性印尼移工,多為穆斯林,從事海上漁業與造船廠工作為主),他們在海上辛苦捕魚,沒想到靠岸歇息時,竟然收到澎湖人送來的禮物──無豬肉的料理!
這曾是澎湖馬公漁港週日下午的生活即景。「起初我們在這裡烤肉野餐,與移工們分享食物,雖然語言不是很通,藉著中秋節分享月餅、感恩節分享火雞肉捲餅,溫暖了彼此的心!」同樣有黝黑皮膚的呂理彬弟兄描述著前(2023)年的景象。
然而在光線和安全考量下,活動都必須在日落前結束,而日落之前,印哥們都還在工作,不方便和他們互動太多。「感謝中心提供一顆超強的行動電池,支持了港邊整晚的照明和影音電力。因此,自去(2024)年3月起,活動就可以延伸到日落之後,甚至直到晚上九點,大家聚在一起欣賞夜空裡美妙的煙火!」這是澎湖家庭關懷中心的印尼移工關懷行動,透過一次次愛的服務──送餐、送冬衣、問候,讓即使陌生、語文表達有限的雙方皆感到溫暖與平安。
▲同工們熱情地和路過的印哥打招呼,並分享食物。
▲日落前,印哥們坐在碼頭地上補漁網。
▲有了超強的行動電池,碼頭上的活動就可以延伸到日落之後,甚至到晚上九點,大家可以一起欣賞夜空裡美妙的煙火。
進擊的關懷行動──串起每一顆心
愛人如己,擴及印尼移工
呂理彬弟兄曾在多族群國家馬來西亞工作,也曾在澎湖造船廠與印尼朋友共事,他的妻子蔡姊妹因五官深邃而常有女性印尼移工(統稱印姊,多從事居家看護)主動親近她,跟她做朋友,她便開始學習印尼語,藉著倒垃圾時間與社區印姊們問安互動。即便五年前夫婦二人移居澎湖,他們倆仍很習慣地關懷身邊的印尼人,2023年開始,他們和中心裡的同工們一起走出去──印尼移工關懷行動於焉開展,這一年大家在漁港碼頭進行了八次「愛」的分享行動。
呂理彬弟兄說,澎湖在地媒體偶爾會有漁工受傷的新聞報導,有時他會想是否有人探望或照顧他們,「颱風來了,他們安全嗎?寒流來了,我每天騎車經過漁港,看見移工們戴著帽套,赤腳坐在地上補漁網,大部分的人夜裡睡在船上,他們的衣物夠暖嗎?過年了,我們在家裡吃熱騰騰的火鍋,跟家人團聚,但在同一塊土地上,這些幫助台灣人的異鄉客,又是怎麼過的呢?」
心懷不捨、很想為他們做更多事的他,繼續說道:「直到去年冬天,有一則新聞特別吸引了我們的注意,就是:許多澎湖的外籍漁工沒有宿舍,不出海時只能到處閒晃,甚至停留在國際廣場廁所內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裡可以避風,又有電源插座可供手機充電。」就這樣,這個行動團隊開始思想,有沒有可能開放中心的場地,讓移工們多一個地方可去?
◆具體關懷行動①攜手愛圍爐
澎湖家庭關懷中心自2023年初開始,除夕夜會舉辦圍爐活動,今(2025)年同樣在除夕夜舉辦「攜手愛圍爐」,並首次邀請印哥們一起來吃火鍋,讓他們感受華人過年的氣氛,體驗大家庭迎春過節的平安與歡樂。活動結束後,有一位印哥用印尼文表達說:「我感到快樂和喜悅,謝謝您們,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,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您們仍然像兄弟一樣接納我們。非常感謝您們抽出時間分享,並關心我們印尼工人。」
▲攜手愛圍爐,是除夕夜裡,澎湖同工們邀請印哥們一起來吃火鍋的溫馨之夜,現場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,喜孜孜地。
◆具體關懷行動②募集/整理/分享二手衣
印尼是熱帶國家,許多新來的移工欠缺足夠的防寒衣物,尤其在海上工作時。於是,同工們討論後,便開始在澎湖社群媒體募集男性二手衣物,立即獲得許多居民響應。大家在除夕圍爐的前一晚,將募集到的物資進行分類及送洗,再把乾淨的衣服一一掛在衣架上。餐會結束後,看著移工們各自挑選合適的衣物,喜樂滿足地離去,弟兄姊妹們和移工們的心同得喜樂與滿足。幾次的衣物分享,移工們都很喜歡,於是就把二手衣募集活動延長至全年度。
▲同工們齊心整理二手衣物,由於移工朋友都很喜歡這樣的分享,目前二手衣物募集活動延長至全年度。
▲從熱帶國家到澎湖工作的移工們,很需要酷冬裡的防寒外套等厚重衣物,無論是冬衣或夏服,經過清洗乾淨的二手衣整齊掛在衣架上。
◆具體關懷行動③每月一次的快樂週末夜
「好好地坐下來吃頓飯」應該是平時在海上的移工們難得的享受。澎湖家庭關懷中心規劃了每月一次的餐會,於週六夜晚邀請印哥們一起來用餐。餐會前一天,大家會到港邊遞送邀請卡給他們。
活動當天,大家準備好食材,讓印哥們自己動手煮烤熟悉的家鄉食物,比如煮火鍋、煎沙嗲、手工製作捲餅等料理,既可品嚐各自喜愛的口味,又可增進同鄉的情誼。除了用餐,還會進行一些溫馨有趣的活動,有「猜燈謎、學中文」、分享母親節感念文、學習愛之語、慶生會等等。
幾次活動下來,不只台灣人和印尼人彼此漸漸熟悉,連移工們自己也是在這裡、透過餐會認識了更多的同胞。就在你來我往、輕鬆愉快地傳遞愛之語的過程中,人與人的心拉近了,這群異鄉人上岸後,彷彿有了可停靠和安歇的「家」的歸屬感。
▲每一次餐會的前一天,同工們都會到港邊遞送邀請卡給移工們。
▲印尼移工們在澎湖家庭關懷中心的溫馨餐聚中,不僅認識了關懷同工們,他們也透過這裡、這樣的聚會而能認識更多的同胞。
印宣,把愛宣揚分享給印尼朋友
讓回家成為「回到永恆愛的家」
因著「上帝的愛」,2020年8月劉俊賢傳道帶著全家人,從台北遷移至遙遠的外島澎湖。他說:「當時我的心願是關懷澎湖本地居民,因為光當地人都關心不完了,我根本沒考慮過要關懷印尼族群!」然而,當他越了解印尼移工的處境,心中越有感動。
「其實我可以體會人在異鄉的情懷,就好像我們舉家搬來澎湖的心情一樣,我稍微能理解這些印尼移工們的心情,上帝教導我們要接待寄居者,我很希望他們來到關懷中心就像回家一樣,感到溫暖又自在!」劉俊賢傳道說,「澎湖家庭關懷中心」的確就像印尼移工的家,距離漁港僅十多分鐘的腳程,彷彿上帝早已預備好這個「家」給他們。
「很有趣喔!」劉俊賢傳道靈光一閃地說道:「正當我想著中心是否要全力來支持印尼移工的關懷行動時,剛好一位叫『胤軒』的小朋友來到我們當中,每次喊著他的名字,內心就不斷有『印宣』的感動,我想回應內心這份強烈的信念――就是走出去 / 邀進來,帶領大家一起把『愛』宣揚分享給印尼移工們!」原來這美好行動的背後有這樣一段可愛動人的小插曲!
一起從「心」開始
邀請您們一起來關懷移工朋友們
當問及這個關懷行動在未來可能的展望時,劉俊賢傳道和呂理彬弟兄二人很有共識地說,無論在台灣何處,關懷移工的第一步,建議大家可以這樣開始:
◆友善、溫暖的問候|絕大部分的移工都會簡易的中文,無論是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或越南,當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移工,請盡量大大方方用中文問候他們,也感謝他們來台灣協助我們在產業和長照上的需要。
◆物質分享|在特別的節期或季節轉換時,如同我們與鄰舍或工作夥伴分享一樣,也可以跟移工分享我們的食物或他們的需要。
◆生活諮詢|把移工們當成是我們的外國友人,在台灣的生活各方面,我們可以成為他/她很好的幫助。
▲馬公第三漁港,距離澎湖家庭關懷中心只有十多分鐘的腳程,彷彿上帝早已預備好這個「家」給印尼的移工朋友們。
▲同工與印尼移工朋友正在使用手機翻譯軟體彼此交流、互動,是碼頭邊上充滿趣味可愛的畫面。
▲關懷移工的第一步:友善、溫暖的問候,在每一次的問候和友善的眼神對望交流中,不同文化的人可以越互動,心越靠近。
★若您是真理堂活動的參與者/策展人/同工/代禱者,歡迎您寫下在活動中的看見/觀察/感動/評論,我們將與您聯繫,一起見證上帝的美好作為。